索 引 号:LA0002/2022-26810
发文机关: 县发改委
文 号:
成文日期: 2022-02-12
乐安县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2年2月12日在乐安县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戴培德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全县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一、2021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监督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进高质量赶超发展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围绕“四个示范”的战略定位,坚持换道超车、好中求快,坚持全面发展、绿色发展、加快发展,认真执行县十七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打好工业强县、旅游提升、乡村振兴“三大攻坚战”。全县生产总值完成86.31亿元,同比增长7.7%;财政总收入10.34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9亿元,同比下降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7%;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8.1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56元,同比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17元,同比增长10.0%。
2021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质量效能得到新提升。一是农业发展步伐显著加快。全县粮食种植面积71.73万亩,超额完成省市目标任务,同比增长3.58%;总产稳定在29.36万吨。种植绿色(有机)水稻3万亩,蔬菜11.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3万亩),稻田综合种养面积1万亩;白莲种植1.5万亩;中药材5万亩;双孢菇种植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年产值1亿多元;毛竹林35万亩左右,年产鲜笋4万吨左右;养蜂1万多箱,年产值3千万元左右;小黄牛2.7万头;生猪出栏30万头;肉类总产量达31552吨,增长6.2%。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5万亩。二是工业产业支撑显著增强。全面落实工业强县六年行动计划,积极构建“2+N”产业①发展体系,努力实现工业经济“三年翻两番”的目标任务。工业园区营业收入达45.31亿元,增长50.17%。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为35.87亿元;工业用电量24834.55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3.67%;全县工业增值税(退税后)完成19118万元,同比增长58%;全县工业税收完成233亿元,同比增长36.5%;净增规上企业18家。加速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新增5G基站113个,截至现在共有5G基站202个(电信联通合建52个,移动150个),目前县城5G覆盖率85%。三连制衣有限公司成功申报江西省“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场景企业。“蜜蜂AR/VR智能体育馆系统”项目成功入选江西省第二批VR应用示范项目。工业固投、技改项目稳步增长。工业固投、技改分别完成25亿元、7.4亿元,分别增长41.5%、30%。三是现代服务业平稳发展。旅游业提速发展,成功创建江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华山蝶栖谷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截至目前,我县已有国家4A级景区4家,国家3A级景区3家,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4家。文物保护成效显著,9个项目成功入选市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全年接待游客达645.5万人次,增长18%;实现综合旅游收入48.41亿元,增长16%。
(二)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发展后劲增添新动力。深入落实“投资唱主角”和“重大项目推进年”决策部署,强化项目实施质量,着力提升投资效益,推动经济增长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投资拉动作用不断凸显。全年新引进2000万元以上项目5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6个。成功引进了20亿元兴邦新能源空气分离二期项目、年产15亿元圆柱锂电钢壳表面处理项目、年产10万吨木竹纤维生产项目、年产5000吨石墨烯导电剂项目等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裂变发展。重点项目推进有力有序。全县重点项目120个(不含流坑),其中新建项目45个、续建项目45个,总投资209.67亿元,全县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约63.3亿元(含续建项目)。市重点项目有34个项目(其中含产业项目),完成投资84.25亿。省大中型项目28个,完成投资74.06亿元。积极推进跑项争资工作,主动加强向上级沟通对接,全力以赴争取上级资金和项目支持,全年争取上级无偿资金30.72亿元,其中专项债券资金10.17亿元。
(三)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城乡建设取得新进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一是脱贫成效持续夯实巩固。盯紧抓牢脱贫成效动态监测不放松。严控返贫监测,目前标注“三类人群”监测对象287户1048人,已标注清除风险168户,风险消除率为58.54%。推进消费帮扶,多渠道销售,全年帮扶农产品销售达11805万元。全县脱贫人口小额贷款余额5790余万元。累计向外出就业务工脱贫人口发放交通补贴555余万元。二是农业农村改革活力彰显。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全年完成土地流转面积24.3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1.1%。财政惠农信贷通工作稳步推进。累计信贷3897笔、放款95511万元(2021年放款691笔、19628万元),为975名经营主体提供了资金支持。全县新增农民合作社47家,家庭农场33家。三是城乡面貌显著改善。持续推进城区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完成签约619户,拆除房屋面积约7.5万平方米。“省级卫生县城”创建工作成果不断巩固,依法拆除墙体、模板、钢棚105处5540余平方米,基本实现了城区“三违”零增长;对出店经营、占道经营、乱搭乱建、乱贴乱挂广告等现象开展专项整治,清除各类小广告、乱拉横幅、乱堆乱放达1.3万余处,整治占道经营8000余次;加强城市功能修补,修复破损塌陷路面、人行道约2800平方米。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累计清理城镇生活垃圾4.3万吨。新增美丽宜居示范乡镇两个(戴坊镇、湖溪乡),打造了32个美丽村庄和6178个美丽庭院,基本达到美丽宜居示范县创建标准。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明显。完成改水5091户,实现农户饮水安全;修建村内主干道、支路、入户路共500公里;改沟800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185盏。
(四)统筹推进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展现新面貌。坚持系统观念,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各项重点任务取得积极进展,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平稳,“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扎实起步。一是污染防治战果丰硕。持续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攻坚战”②,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五大专项整治”行动。稳步推进余土扬尘管控、严格落实城区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秸秆禁烧管控工作,加强餐饮油烟、工业废气专项治理。全年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总天数的比例为99.4%,PM2.5(细颗粒物)浓度均值为2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等级为Ⅱ级。全县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2个地表水断面(金竹乡洲上村、谷岗沙坪上)和龙潭水库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整县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暨配套管网(EPC)建设项目已顺利完成建设。顺利获得了“省级生态县”命名。同时,我县已完成了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省级实践创新基地申报工作。二是生态保护成效凸显。完成造林面积9300亩,全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加强护林员队伍管理,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0.3‰,全县森林病虫害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新增“2021年省级森林乡村”四个(龚坊镇濂坑村、谷岗乡凹下村、招携镇坝上村、罗陂乡棠溪村)。开展清风行动、打击毁林专项行动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野生动物非法盗猎和交易行为,共查处刑事案件5起。推进流域生态治理,治理河长73公里,建设水美乡村节点26个,绿化美化岸线20多公里。三是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取得实效。林权流转服务平台实现了全县所有乡镇、所有林区村全覆盖。以“三权”抵押贷款为突破口,加快绿色生态资产交易。全年全县完成生态产品权益类贷款29.43亿元,其中新增贷款18.8亿元。
(五)聚焦重点领域改革,市场活力激发新动能。聚焦解决发展重点难点问题,精准发力、集中攻坚,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抓好改革探索创新,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指标再提升、营商环境再优化。进一步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化政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进政务服务创新,提高服务水平。进驻公共服务单位48个,进驻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1188项,在全市率先做到企业群众“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推行政务服务“跨省联办”公共服务事项21项,为全市首批。加强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推动证照电子化及应用,全面推广网上中介超市。建立完善营商环境协调机制,设置了营商环境协调专窗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二是企业服务工作扎实开展。开展损害营商环境问题专项整治活动,督促各项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落实落地。深入落实惠企政策,全年受理惠企业务服务126笔,惠及金额高达3.77亿元;累计减税1.75亿元;“财园信贷通”政策为73家企业累计发放贷款3.72亿元,“还贷周转金”政策为38家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资金2.87亿元,“科贷通”③政策累计发放贷款300万元。三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探索公立医院医疗体系建设,均衡县域医疗卫生资源,缓解群众“看病难”;深化教育改革,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扩面,创新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发展的教育机制改革;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深化信用体系改革,完善信用信息归集、查询、共享和应用机制,健全信用分类监管制度。
(六)持续注重改善民生,社会事业提升新水平。坚持民生优先,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全年全县民生支出27.8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达84.64%。一是教育事业加快推进。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积极推进“填平补急”项目和学前教育提质扩容项目。县职业中学项目建设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化解城镇学校“大班额”,目前大班额已控制在4%以内,积极开展“双减”④专项督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二是医疗保障更加充分。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加速,新区医院和应急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主体均已完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提升,脱贫人口和“三类”人群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三是社会保障覆盖更广。全年发放城市低保金、农村低保金812万元、6075万元;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73.8万元。发放高龄补贴资金531万元,完成了金竹、南村、增田、万崇和山砀5所敬老院的适老化改造。全面落实孤儿生活保障制度,发放资金158万元,新建了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为全县566名创业者发放创业贷款9910万元。开发扶贫专岗1693个,累计吸纳城乡贫困劳动力1711人次超额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任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18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9%。四是社会治理更加稳固。持续完善和创新乐安“1134”模式⑤,推动全县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持续推进城市社区标准化建设,新增前坪社区和芙蓉社区。积极申报县城区“前坪社区”“芙蓉社区”“牛田镇流坑村社区”“招携镇招携社区”等5家社区为江西省2020-2021年度“绿色社区 美丽家园”申报单位。以“三访”⑥为抓手,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排查调解纠纷2524起。
2021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恢复,但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制约我县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仍然存在,需要高度关注、积极应对。一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扩散蔓延,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二是企业规模和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三是招商引资精准性还需提高,“招商图谱”仍需进一步细化完善,亟需引进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的项目。四是公共服务存在弱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民生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2022年,我们将深入贯彻全县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锁定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生态立县”战略,紧盯全年目标不动摇,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调动各方积极性,不折不扣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落实。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省市党代会精神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市委五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建设“乐山乐水乐游、安商安业安居”活力乐安为主线,以实现“四个示范”为目标,坚决打好工业强县、旅游提升、乡村振兴“三大攻坚”,对标先进、咬定目标向前冲,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乐安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力争10%以上;财政总收入11.17亿元,增长8%,力争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力争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力争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力争14%;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5%,力争7%;出口总额增长6.3%,力争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力争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力争11%。围绕上述预期目标,2022年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发展实体经济为重点,坚持扶引大龙头、培育大集群、发展大产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一是促进农业特色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优质化、绿色化、品牌化做文章,围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下功夫,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化。确保播种面积74万亩以上,其中早稻28万亩以上,总产量34万吨以上。加快发展特色高效种植业,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主导特色产业,打造乐安农业品牌。抓好双孢菇、蔬菜、槟榔芋、小黄牛、有机稻等产业发展,扶持广雅食品、鹏鑫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全力引进智慧乡村、智慧农业发展。二是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并以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新技术为支撑,稳步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智能升级,促使企业生产经营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幅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不断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以上;实现园区工业营收75亿元;工业增值税同比增长10%。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家以上。三是促进服务业做优做强。健全商贸物流基础设施,推进厚发新城物流建设,提升全县商贸物流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电商发展,加快电商孵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打造好乐安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构建好以B2B、B2C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平台。开展文旅品牌创建。力争2022年创建1家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1个以上国家4A级景区,谋划储备2个以上拟创建4A级景区项目。积极推进四星级酒店、写生基地、旅游公路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二)强化投资牵引拉动,夯实发展后劲动能。一是提升招商引资质量。积极发挥党政领导带头招商示范作用,充分利用招商推荐会、商会协会等平台,准确把握生物医药、特色轻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等产业方向,引进一批成长性好、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的项目落户发展,力争全县新引进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4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7个,实际利用省外资金进资43亿元。二是强化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实施2022年计划新开工重大项目44个(条件基本具备项目),项目总投资76.75亿元。加快推进实施西环路大贯通建设工程(G322绕城线)、东片区基础设施工程、街心花园提升改造开发项目、鳌溪路东延伸段道路建设工程、职业中学等项目建设。三是强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积极紧跟国家政策动向,抢抓全省实施“项目建设提速年”行动、产业集聚发展等机遇,精准谋划包装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挤进国家、省计划支持盘子,积极争取中央、省预算内投资资金。确保项目库今年储备项目达150个以上,力争全年向上争取资金34亿元以上。建立完善基础设施补短板协调机制,大力推进企业债、政府专项债、一般专项债发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建设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
(三)提升城乡建设品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同步协调发展。一是高要求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高要求巩固脱贫成果。做好防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落实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核查和响应机制,定期开展防贫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二是高标准推进新农村建设。以美丽宜居示范县为抓手,紧紧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整治项目建设和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美丽宜居示范县创建进度。持续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三是高质量发展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继续提高城区绿化面积,完善市政配套。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一步推进全县“四好农村路”⑦建设,继续做好县道升级改造项目工作,优化县域公路路网结构,完善县域交通体系,提升城乡客运和物流水平。
(四)持续坚持生态优先,加快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瞄准“绿色崛起、跨跃赶超”目标,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尝试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一是继续巩固林业生态优势。继续坚持封山育林行动,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完成森林抚育任务面积1.15万亩。加大村庄绿化投入,积极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工作,打造3个以上森林乡村示范点,建设好增田东湖和牛田水南乡村森林公园。继续抓好油茶高质量建设工作二是全力巩固污染防治成果。紧紧围绕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八大标志性战役,实施30项专项行动,巩固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紧盯中央环保、省环保等各类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以落实督办个案整改的方式,带动生态环境环保工作的全面开展,完善各项工作责任制度,形成全县上下、部门联动的势态,推动形成环境保护齐抓共管局面。三是深入拓展两山转化通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县力争在2022年初完成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省级实践创新基地验收,争创省级碳达峰示范县。在2022年底完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县创建工作,以实际行动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使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着力打造生态名片,推动形成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使生态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五)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动能。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一是加快营商环境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继续推动“集成套餐服务”,实现更多业务“一窗受理、并行办理”,继续清理规范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清理取消不合法不合理证明和手续。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大力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网上办事大厅与各个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政务大厅智慧化建设,着力完善“24小时自助服务区”“互联网+政务服务”体验区、政务服务综合受理区等功能布局,并积极探索企业服务区建设,为企业提供全周期、全链条的政务服务。二是加快改革步伐。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增强投融资能力,引导、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破解建设资金难题。持续强化信贷投放,全力稳企业保市场主体。狠抓企业上市挂牌,深入推进“映山红”行动。深化绿色殡葬改革,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破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办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三是积极扩大开放合作。利用乐安绿色资源优势,加强与广东、江浙等沿海地区合作,积极融入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围绕产业加强招商引资,立足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等项目针对性招大引强,着力引进“5020”项目⑧,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裂变发展。加强外资项目引进,着力引进一批产业链高端项目,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六)全力增进民生福祉,释放经济社会发展红利。有序推进社会事业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补齐基本民生保障短板,紧盯薄弱环节,切实解决好事关百姓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和影响百姓日常生活的“关键小事”,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一是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坚持稳就业保用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创业,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力争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3300人以上,继续将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深入实施“万人回归工程”,力争2022年吸引5500人返乡进园区企业务工,有效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大力实施人才培育计划,夯实本地人才资源。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做好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补齐教育短板,积极推进“填平补齐”项目,推进县第二幼儿园、职业中学、城西小学琅程学校等项目建设。紧盯“双减”工作重点,切实抓好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扩面,推动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动体育健康工作,抓好学校体育工作、群众体育工作、场馆建设、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加强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县新区医院和应急医疗救治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健室标准化改造。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全社会救助体系,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助等保障政策。加快养老服务发展,推进“党建+居家养老”服务和抓好适老化改造工作。有序推进城乡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全面开展“党建+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持续推进婚俗改革工作和惠民绿色文明殡葬改革。四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升城市社区服务水平。持续强化各类重点人员动态管控,全力防患化解重大涉稳风险,全面强化社会面打防管控措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乐安“1134”经验模式,有序推动“党建+社会救助”“党建+金融服务”“党建+农村养老服务”等扩面提质。进一步推广“警调对接”模式。
各位代表,做好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让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虚心听取县政协的意见和建议,以高质量实施“十四五”规划为起点,坚定信心、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方位推动我县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谱写新时代乐安高质量发展新篇。
附件
乐安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 计算 单位 | 2020年 实际 | 2021年 | 2021年比2020年实际增长(%) | 2022年 | |||
计划 | 完成 | 计划 | 比上年预计增长(%) | 力争目标 (增幅) | ||||
一、生产总值 | 亿元 | 76.02 | 82.86-83.24 | 86.31 | 7.7 (按可比价算) | 96.65 | 8.5 (按可比价算) | 10%以上 |
二、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9.80 | 10.59-10.69 | 10.34 | 5.5 | 11.17 | 8.0 | 10% |
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 亿元 | 6.28 | 6.527-6.59 | 5.79 | -7.7 | 6.13 | 6.0 | 7%以上 |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幅 | % | 9 | 10.0-11.0 | 10 | —— | 10.5 | —— | 12%以上 |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41.33 | 46.29 | 48.11 | 16.4 | 54.36 | 13.0 | 14% |
五、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 | ||||||||
实际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2030 | 2800 | 2461 | 21.2 | 2620 | 6.5 | 7% |
出口总额 | 亿元 | 7.73 | 7.1 | 9.5 | 22.9 | 10.1 | 6.3 | 7% |
六、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 | 亿元 | 28.04 | 39.9 | 45.31 | 50.17 | 75 | 65.53 | |
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 | % | 5.3 | 9 | 11.7 | —— | 12 | —— | |
八、城镇化率 | % | 49.56 | 47.42 | 51.5 | —— | 53.5 | —— | |
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27666 | 30170 | 30156 | 9.0 | 32791 | 8.5 | 9% |
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1834 | 12894 | 13017 | 10.0 | 14384 | 10.5 | 11% |
十一、科技 | ||||||||
R&D经费占GDP比重 | % | 0.63 | 0.78 | 0.78 | 23.8 | 0.93 | 19.2 | |
技术合同成交额 | 万元 | 6450 | 7500 | 11844 | 83.6 | 13000 | 9.76 | |
十二、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 | ||||||||
年末总人口 | 万人 | 41.7 | 42.2 | 42.2 | 1.2 | 42.5 | 0.7 | 卫健委数据 |
出生人数 | 万人 | 0.3436 | 0.306 | 0.3033 | 6.6 | 0.3165 | 4.35 |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4.88 | 4.2 | 4.2 | —— | 4.3 | 2.38 |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 人 | 3283 | 2680 | 3182 | -3.1 | 3300 | 3.7 | |
城镇净增就业人数 | 人 | 2560 | 1470 | 2320 | -9.4 | 2350 | 1.3 |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2.72 | 2.70 | 2.89 | —— | 2.7 | —— | |
十三、教育 | ||||||||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 | 92 | 92.3 | 92.3 | 0.3 | 92.6 | 0.3 | |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 | 人 | 1736 | 1920 | 1920 | 10.6 | 2060 | 7.3 |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 | 100 | 100 | 100 | —— | 100 | —— | |
十四、卫生 | ||||||||
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病床数 | 张 | 4.8 | 4.9 | 4.9 | 5.2 | 0.3 | ||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县(区)所占比例 | % | 100 | 100 | 100 | —— | 100 | —— | |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 | % | 90 | 90 | 90 | —— | 90.5 | 0.5 | |
每千人口职业(助理)医师数 | 人 | 1.92 | 1.95 | 1.95 | 1.6 | 2 | 0.2 | |
十五、社会福利及社区服务 | ||||||||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 张 | 40 | 41 | 41 | 2.5 | 42 | 2.4 | |
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总数 | 个 | 33 | 35 | 35 | 6.1 | 50 | 42.9 | |
十六、旅游 | ||||||||
旅游入境人数 | 人次 | 11200 | 11200 | 12320 | 10.0 | |||
其中:入境过夜旅游人数 | 人次 | 120 | 120 | 133.2 | 11.0 | |||
旅游总人次 | 万人次 | 633 | 645 | 645 | 1.9 | 764.3 | 18.5 | |
旅游总收入 | 亿元 | 64.41 | 48.41 | 48.41 | -24.8 | 57.3 | 18.4 | |
十七、人民防空 | ||||||||
防空地下设施新增面积 | 平方米 | 1200 | 1600 | 1600 | 33.3 | 2080 | 30.0 | |
十八、土地利用 | ||||||||
新增建设用地 | 亩 | 3000 | 3000 | 3000 | 3000 | |||
十九、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 ||||||||
(一)资源节约 | ||||||||
单位GDP能耗 | 吨标准煤/万元 | 0.3271 | 0.3244 | 0.3244 | -0.8 | 0.3222 | -0.7 |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 92 | 92 | 92 | —— | 92 | —— | |
(二)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污染治理 | ||||||||
1.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 万吨 | 0.333 | 0.32 | 0.32 | -4.0 | 0.318 | -0.6 | |
2.二氧化硫排放量 | 万吨 | 0.1478 | 0.1448 | 0.1448 | -3.0 | 0.1436 | -0.8 | |
3.氨氮排放量 | 万吨 | 0.04 | 0.039 | 0.039 | -2.4 | 0.038 | -2.6 | |
4.氮氧化物排放量 | 万吨 | 0.0312 | 0.03 | 0.03 | -3.7 | 0.028 | -6.7 | |
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 % | 77 | 80 | 80 | 6.90 | 90 | 12.5 | |
6.烟尘排放量 | 万吨 | 0.1461 | 0.14 | 0.14 | -1.6 | 0.133 | -6.7 | |
7.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 万吨 | 0.175 | 0.173 | 0.173 | -1.7 | 0.17 | 1.76 | |
8.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 % | 90 | 90 | 90 | —— | 90 | —— | |
9.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 100 | 100 | 100 | —— | 100 | —— |